在古代,朝廷的各级官吏也像现代社会一样,有各自的称谓和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,他们的工资称之为俸禄,俸禄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工作报酬。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,政府为了培养和鼓励官员廉洁奉公,并避免贪污事件的发生,还会按级别另外给他们发放高于工资数倍的薪水,称之为“养廉银”,相当于现在的“绩效工资”。“养廉银”这种特有的官员薪资制度是清雍正皇帝期间创建的,一直延续至清代末期。 根据史志记载,会理在清代雍正朝以后属于一个散州州署衙门的建制,简称“会理州。”州署衙门各级官员的称谓和工资也各自不同,在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称谓和工资是怎样的一种情况。 当时会理最高的行政长官称为“知州”,因为会理是一个散州的建制,不是直隶州,所以,会理知州的地位也就相当于知县,级别是从五品官员。根据当时的规定,会理知州的俸禄是每年八十两白银,“养廉银”六百两白银。那当时的白银能值现在的多少钱呢?如果我们以硬通货 “大米”为等价换算为例,根据乾隆时期的国家统计可得知,1升大米等于现在的1.5斤,1升大米10文铜钱,而1两白银能换钱1000文铜钱,最后进行换算,一两银子能买150斤米,按现在的市场价格,每斤大米3-5元人民币,就相当于是1两白银值现在的450-750元人民币。按白银的兑换值,会理知州的年薪大约是3.6万—6万人民币,月基本工资约3至5千元。而“养廉银”则是27万—45万人民币,两项相加,年薪约为30万至50万元不等,放到现在也算属于高薪酬了,相当于现在沿海发达地区正处级官员的薪酬水平。 其它工作人员的薪酬简要的在下面列举供参考; 学正:古代文官官职名,明代为正九品,清初不改,乾隆初升为正八品。年薪40两白银,约合人民币3万元。 训导:古代文官官职名,在清朝之位阶为从八品,主要功能为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。年薪40两白银,约合人民币三万元。 吏目:古代文官官职名,在清朝之位阶为从八品、从九品或不入流。年薪31两5钱2分白银,“养廉银”90两,约合人民币八万元左右,相当于现在主办科员的收入水平。 巡检:官署名巡检司,官名巡检使,简称“巡检”。明清时,凡重要乡镇、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巡检,主官为正九品。年薪31两5钱2分白银,巡检的“养廉银”根据乡镇的大小分为150两白银和90两白银两种规格,约合人民币九万元至十二万元左右,相当于现在正科级干部的收入水平。 门子:在官衙中侍侯官员的差役,并不是现在所指的门卫。门子年薪6两白银,不到人民币5000元,收入和现在的低保户相当。 伞扇:指官员的仪仗陪同人员。年薪6两白银。 轿夫:为官员抬轿的人。年薪6两白银。 水火夫:指做杂事的役夫、奴仆。年薪6两白银。 马夫:喂马养马的人。年薪6两白银。 皂役:官衙中的差役。年薪6两白银。 快役:州县衙门担任缉捕的差役。年薪6两白银。 民壮:指被征募服役的壮丁。年薪8两白银。 捕快:州县官署中从事缉捕的差役。年薪6两白银。 仵作:官府中检验死伤的差役以及代人殓葬为业的人。年薪6两白银。 禁卒:牢房的看守,看守罪犯的狱卒。年薪6两白银。 更夫: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报时的人 ,兼巡夜的工作。年薪6两白银。 仓夫:管理粮仓的人。年薪6两白银。 门斗:学宫之门役兼管在学诸生仓廪者称门斗。年薪6两白银。 衙役:衙门里的差役。年薪6两白银。 铺司:古时驿站的主管人员。年薪6两白银。 铺兵:巡逻及递送公文的兵卒。年薪6两白银。 弓兵:骑马持弓箭巡逻的士兵。年薪8两白银。 此外,官员每年还能领到朝廷发放的数量不等的“碳敬”和“冰敬”,相当于今天公务员的“高温补贴”、“高寒补贴”和“车补”等等补贴工资。由此看来,古时候的官员待遇还是相当丰裕的,怪不得都说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。读书才能做官,做官起码衣食无虞,而从事杂役兵卒等下等工作的平民百姓就相当地贫困潦倒了,估计靠工资维持温饱都成问题,下了班还得种点自留地,打点钟点工才能让家人果腹。社会主义各尽所能,按劳分配的原则,共产党对消灭贫困所做的努力,对低收入人群实施的福利保障,让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公平幸福的和谐社会,这是大家都应该体会和感恩的。
|